[摘 要]双语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有效大不同,前者属学科教育,后者属基础素质教育。因此,学前双语教育应纳入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对儿童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及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依托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和拓宽儿童的文化视野。学前双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认知特点,明确学前双语课堂的教学原则,提高儿童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双语教育; 学前英汉双语教育; 素质教育; 语言认知
一、双语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的区别
( 一) 双语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双语教育( bilingual teaching)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同一教育机构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 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以两种语言( 母语+外语) 为媒介来完成的专业课教学,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学习者外语水平的目标。我国的双语教育是指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完成专业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够熟练运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交际的高素质双语人才的教育体系,属于狭义双语教育的范畴,即“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育”[1]。狭义的“双语教师应该是学科教师,而不是英语教师。”[1]所以,在我国中学、大学实施的双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指英语运用能力。这些双语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 二) 学前英汉双语教育的定义及目标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是否也应突出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双重目标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学前双语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不是学科教育的对象。教育部在其颁布的《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2]。可见幼儿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如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双语等都应属于素质教育课程,核心是培养儿童的素质。学前双语课程应重点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及审美能力。
二、“汉英”还是“英汉”
在学前双语课堂中该如何确定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是以汉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还是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 抑或各占 50%? 这个问题涉及 L1 ( 第一语言,即母语) 和 L2( 第二语言,外语) 在双语教育中的关系问题,即汉语和英语在儿童双语学习中的关系。有研究表明,二语习得只有在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输入时才会出现。基于这种主张,学前双语课堂上的交际语言应为英语,教师应全部使用英语对儿童进行语言输入。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实行 的 淹 没 式 双 语 教 育 ( sub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便属于这种类型。淹没式双语教育主张全英文的学习环境,认为“只有让儿童淹没在英语的海洋里,才能使其很快学会英语; 如果允许儿童使用母语,只能减缓他们掌握语言的速度”[1]。而后来的实践表明,此种教育模式对儿童的双语发展均带来了不利影响。究其原因,儿童的 L1 是先于 L2 的存在,儿童首先通过母语来获取对周围世界的经验,不管周围的语言环境如何,母语对儿童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完全摒弃儿童的母语认知系统,企图将母语从儿童的意识中抹去的做法显然不可行,双语教育不可忽视儿童的母语作用。
有人担心幼儿园阶段过多的英语学习会干扰儿童的母语认知,影响儿童的汉语水平。殊不知恰恰相反: 儿童早期的外语学习可以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国内外的研究都充分肯定了 L2 对于 L1 学习的积极作用,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 外语促进了( 儿童对) 更高形式的母语的掌握。[3]汉语和英语在学前双语教育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双语教师要明确 L1 和 L2 与儿童双语发展的关系,以培养儿童的英语能力为目标,借助和利用汉语为教学服务,实现儿童双语能力的共同、协调发展,并通过语言教育帮助儿童提高综合素质。
三、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及语言发展特点
成功的学前双语教育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在两岁左右开始理解语言并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对故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会说简单的儿歌。他们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表现为只对自己经历过的事物感兴趣,思维活动会随着动作的转移而转移; 已掌握 1000 多个母语词汇,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思想,但常常出现错误。
四、学前英汉双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前双语课堂教学应突出“实践性、直观性、趣味性”[4]的原则,这三条原则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学前双语教学要以此为指导,坚持以听力和口语教学为主、听说结合、先听后说的教学方针。
( 一)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教学原则就是依据语言习得的原理为幼儿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幼儿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领儿童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活动,为幼儿设计真实的、交际的、符合儿童兴趣及身心特点的课堂活动,让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自由愉快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环境,吸引儿童参与活动,如游戏、运动、唱歌、讲故事、背诵、叙述事件、表达意见等,培养儿童用英语听、说、读童话故事、唱儿歌等的能力,让儿童体会到与人交流的乐趣,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当儿童语言实践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激励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 二) 直观性原则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基本处于直觉形象思维的阶段,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认识到这一特性,因势利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教具,如玩具、模型、图片、手偶、简笔画等进行教学示范和说明,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直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设计每一项语言活动时都要注意调动儿童的眼、耳、鼻、舌各部分的感官对语言进行直觉体验。
( 三) 趣味性原则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前双语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使幼儿产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成功的学前双语教育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为目标,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寓教于玩,寓教于做,寓教于乐,让儿童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习得语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儿童在实践中所犯的语言错误应采取容忍的态度,不可有错必纠。
学前双语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学前双语教师应充分把握儿童语言发展的这一契机,掌握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特色和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采用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发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培养儿童双语能力的同时对儿童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学习双语教育理论 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 2) : 3.
[2] 教 育 部.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 指 南[S].2012.
《学前英汉双语教育的内涵和指导原则》来源:《教育观察》,作者:武 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