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的困境及突破>正文

学前教师教育的困境及突破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9-12-26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摘 要]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师资。然而,作为幼儿教师培养主体的高校学前教师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意愿较低,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使学前教师教育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在影响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背后反映出的是高校学前教师教育在专业选拔、培养等环节的弊端。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要提高培养效率,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多地选择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就必须健全专业选拔机制,突出“实践取向”的课程改革,强化职业情感教育。

  [关键词] 学前教师教育;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指导

学前教师教育的困境及突破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倾向现状的调查研究

  就业倾向是指个体在综合考虑自身、职业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就业意向,就业倾向决定了个体的就业选择方向和选择行为。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山东某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班 77 名、三年级 96 名共 173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其就业倾向及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毕业班的学生择业方向已经明晰,部分学生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而三年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对未来就业方向有了较为清晰和稳定的认识,以她们作为调查对象可以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运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参与网络调查的人数为 167 人,调查问卷回收率为 96.5%。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倾向现状 1.学前教育本科生的就业方向。调查显示,在就业倾向上有 38.51%的学生选择从事小学教师职业,35.48%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仅有 28.4%的同学选择从事幼儿教师工作。 2.学前教育本科生的就业动机。在解释自己为何会选择幼儿教师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时, 51.77%的学生是出于好找工作的外部动机,只有 30.4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热爱幼儿教师事业, 11.29%的学生认为是出于幼儿教育事业的神圣感。

  (二)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因素造成学生不以幼儿教师作为最终就业方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幼儿教师编制、职业待遇等,而从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角度出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课程体验的满意度低、职业情感的消极性是学生认为影响自己选择就业方向最重要的原因。

  1.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从与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选择幼儿教师职业与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极大相关。她们在入学前对学前教育专业是什么、专业学习目标是什么、专业学习内容有哪些,学习该专业课程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基础,自己是否适应专业课程学习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对未来的幼教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难度,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是否适合幼儿教师工作等缺乏基本的认识和评估。这一点在问卷中也得到了证实,82.26%的学生并不是基于对专业和未来职业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往往是趋从于好就业的外部动机,或听从于父母的意见,或服从专业调剂被动接受专业学习。因此,带着对专业的模糊认识,带着对未来工作的模糊想象,进入专业学习后,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对幼儿教师工作的体验,个体自身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与实际工作状况,个体自身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性格特点与课程、职业素养要求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这些矛盾的激化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冲击、压力和挫折,迫使学生最终选择了放弃。

  2.课程开设的满意度低。课程学习是学生专业生活的重要活动,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满意与否的体验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业学习投入感的激发以及专业认同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然而调查显示,学生的课程满意度体验较低,只有 8.06%的学生对课程开设状况很满意,17.74%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62.58%的学生对课程开设状况不满意。在问及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课程开设状况满意度的体验中,83.87%的学生认为是理论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过少;72.56%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的结合较少,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29.03%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负担过重。

  二、基于学生就业倾向现状的学前教师教育问题反思及突破

  通过调查研究所反映的学生就业倾向现状令人担忧,透过这些现状反映出的是高校学前教师教育在专业选拔、培养等环节的弊端。高校学前教师教育必须正视这些弊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弊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让学生不仅能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能“捧着一颗真心”走进幼儿教师职业。

  (一)健全学生选拨机制学生选拨是高校学前教师教育的第一个关口。如何选拨一批因为真正喜爱孩子、热爱幼儿教师职业而自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具备一定胜任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幼儿教师职业的潜能的学生,是这一关口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显然,从对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倾向现状的调查来看,高校学前教师教育的学生选拔环节存在选拔机制不健全的弊端。

  (二)强化职业情感教育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本质力量。”[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3]如果没有学生从心底真正萌发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就不可能产生对专业的积极情感,也就不可能产生未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意愿。职前教师发自内心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不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要经由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来完成,养成学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应是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目前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实习,学生学业评价等各环节来看,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重专业技能训练,轻学生实践性的专业情感体验、轻学生职业情感培育的现象十分突出。正如有学者所言:“从目前各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很少有学校把情感培养目标列入其中,并做出明确要求。自然,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很难做到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情感培育,所以,师范生职业情感教育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4]这也恰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缺少那么一份热情、执着和意愿的根源。

  (三)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是专业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素养和职业信念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验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幼儿教师职业性质、意义正确、清晰的认识,获得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而这些恰恰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因素。从调查中看,学生对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质量的满意度体验比较低,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并没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能帮助自己很好地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程学习的意义感伴随着专业学习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专业认同感的形成,也影响了学生对未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信心。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意义感,增强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和归属感,就必须实现对原有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理论性、学术性而忽视实践性弊端的改革,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强调 “实践取向”的课程改革。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理论课中嵌入实践体验、开展案例教学、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等改革现有的课程实施方式;强化基于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基础上的、或长期或短期、或集中或分散的“嵌园式”实践课教学,增强课程与实践的有机即时融合;改变原有强调知识掌握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强调对学习者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反思能力、与儿童相互交往、对儿童进行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提高学生的课程体验的满意度。使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活动在获得扎实学识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铸就坚定的职业信念,立志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琳.21 世纪美加两国职前教师选拔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13,(9).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学前教师教育的困境及突破》来源:《中国成人教育》,作者:王 平。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