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品位高、营养丰富,是淡水鱼中的上品,深受群众喜好。杂交鲟抗病能力突出、饲料转化率高、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再加上鲟本身良好的经济价值,已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1]。随着杂交鲟养殖规模的不断拓展,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已成为当今养殖户思考的主要问题。
1场地建造
利用南方山区植被良好,山上气温低,山泉水、山涧水、水库底层水资源丰富特点,结合山坡落差,修建相对遮阴,进排水、排污方便,能满足鲟生长、度夏的工厂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养殖废水处理、死鱼无害化处理和安全用电设施,确保在养好鱼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2放苗准备
2.1鱼池准备
放养前对鱼池进行清洁、消毒,新砌池浸泡15d以上。配套安装空气压缩机,每间隔3~4m2设1个气石,保持池水溶氧≥6mg/L。
2.2放苗方法
投苗前试水,浅水下池。刚运输来的鱼苗禁止直接入水,宜先将苗袋置池水20min左右,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时,再将鱼苗缓慢放入鱼池浅水区。杂交鲟集中于池底活动,设计养殖密度时需保证杂交鲟有足够的活动、摄食空间,全长7~9cm鱼苗以150~200尾/m2为宜。
3饲料投喂
建议使用鲟专用饲料,并综合季节、水温调整投喂量。当水温15~18℃时,杂交鲟摄食率达到高峰,日喂量为鱼体重的2%~4%,分别在9时、16时、23时投喂。当处在夏季、水温又无法有效控制时,日喂量则应降低,控制在鱼体重的1%~2%,分别在8时、20时投喂。当水温≥25℃时应不喂或少喂。当水温低于10℃时,日喂量占鱼体重的0.2%~0.5%,每日14时投喂1次。
4日常管理
4.1水质管理
保持常流水,日过水量为池水的4~6倍。每日在投喂前后2h,选择合适时间排污2次。稚鱼期以细管虹吸法清理池底废物,防止因污染引发细菌性病害或水质恶化。结合排污,每日检查增氧设施,观察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修复或调整。
4.2水温管理
杂交鲟适合在15~25℃水温中生长,在19~23℃生长最好,饲料系数最低,水温≥25℃时细菌性病害发生率大增,死亡率直线上升。进入夏季后,宜引用地下水、山泉水,或采取搭棚遮阴、喷水等经济适用方式降低鱼池水温。也可错开季节养殖,确保安全度夏。
4.3分池处理
伴随鱼体成长,需逐步分池降低放养密度,以满足杂交鲟活动、耗氧需要。当鱼体达0.6~0.8kg时,养殖密度宜在20尾/m2。分池前应对带病或在幼鱼期曾发病的群体先行消毒处理,重点防止细菌性病症、水霉病和溃疡病的传播。消毒用药、方法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首次参考幼鱼用量,依次逐步加量。应将规格、活动强度以及摄食能力基本一致的个体安排同池饲养,以防在生长上出现两极分化,影响群体产量和饲料系数。
5鱼病防治
苗种期是病菌的易感期,也是病死率最高的阶段,这时期需要全面加强饲料质量管理,严禁使用变质饲料、死亡水蚯蚓,同时定期使用复合碘制剂进行消毒处理[2]。要特别防止鱼苗气泡病,控制合适密度,喂食前提前2h停止充气,喂饱后及时恢复供氧。除幼苗外,高水温更是诱发病害因素,应认真处理好水温问题。养殖过程需强化疫病检查,落实隔离措施,发现病鱼需立即隔离治疗。捕捞操作后宜用复合碘制剂全池泼洒,以防皮肤溃疡。摄食旺季,每隔15d可适当添喂三黄粉、大蒜素等中药,以减轻肝、肠负担,也可添喂多醣类、多维等,提高免疫力。
6结语
据多年统计,全长7~9cm的鲟苗按上述技术饲养1周年,成活率≥90%,平均饲料系数≈1.49。杂交鲟的高效养殖需立足基础,从细节着手,贯穿于整个养殖周期。除做好健康安全养殖外,还应利用水质好、管理完善的优势,借助鲟鱼口碑,大力做好品牌宣传,使好鱼卖上好价,才能有效提升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振新,赵凤,杨星,等.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3):98-101.
[2]薛鹏,葛诗琪,徐锦华,等.杂交鲟和金鲳鱼块非冻贮藏过程鲜度变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8):2146-2155.
《南方山区杂交鲟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来源:《养殖与饲料》,作者:林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