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1]开启了学前教育领域的评价改革。幼儿早期阅读肇始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论背景,勃兴于2012年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之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与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并明确将语言发展列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提出幼儿语言发展的相应目标和内容。基于此,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成为各幼儿园的常态活动项目,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交流环境,提供适龄的低幼读物,丰富幼儿语言信息吸收与表达,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增加学习经验。[2]然而,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效果如何,如何评估活动质量等问题却是一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评价研究。
一、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的意涵及价值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是幼儿园极为重要的语言领域活动,旨在通过利用图书、绘画等优秀儿童作品中的文字、图形、表情、空间结构等符号,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幼儿文字意识、口语与文字之间关系的知识、文本结构知识、语音意识、字母知识等早期阅读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对象为3-6岁的学前儿童,该阶段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幼儿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能够初步识别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及语言表征的基本意义,并尝试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初步语言系统,解释周围生活的所见所闻,通过语言的生活应用完成语言符号了解信息、沟通交流、表达自我的功用。研究表明,幼儿这一阶段的阅读态度将对小学之后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无论是在预防幼儿阅读困难方面,或是促进幼儿成为终身阅读者的习惯养成,还是有效提高教师活动指导力方面,开展早期阅读活动评价都有其独特价值。一是加强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评价有助于萌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帮助建立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升幼儿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过程鼓励幼儿大胆从优秀读物中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大胆表达,提升幼儿表达能力,建立起幼儿大脑信息“吸收—消化—转化—输出”逻辑链,促进幼儿形成专注、思考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语言领域的良性发展。二是常态化开展评价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观察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阅读水平能力和内在发展需求,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在反复的练习和引导中,建立起个体自主阅读习惯。三是评价过程促进教师活动指导理念与能力的提升。评价中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早期阅读活动的实施理念、目标、要求、关键点,了解幼儿阅读的兴趣点、成效的增值点,把握适宜的介入时机,及时捕捉来自幼儿阅读过程中的思维闪光信息,从中引导鼓励幼儿不断进行想象和创造,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的现实困境
当前幼儿园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不少,但同时对活动进行评价的却寥寥无几。中国知网中关于“幼儿早期阅读评价”的搜索结果,仅有寥寥数篇文章,且文章内容主要研究早期阅读活动的意义及开展,对活动评价的研究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初步层面。
(一)评价意识比较薄弱
评价意识是评价实践的先导,意识的动能直接关系到实践行动的效能。当前,大部分幼儿园缺乏评价意识,对幼儿发展评价没有不够重视,幼儿教育评价的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虽然少数幼儿园有对活动促进幼儿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但缺少相关材料记录,没有对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改进和完善[4]。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组织者往往只注重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忽视对活动的评价、反馈、改进,即更加注重对活动前端、中端的计划与决策,忽视末端的控制与反馈,缺少活动评价的意向动能,整个活动缺乏系统的管理。
(二)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许多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评价主体仅有带班班主任单方面的评价。其做法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设计简单的评价表格对活动进行评价。长期的单一主体评价,容易受到个人语言风格、个人评价习惯、个人评价方法和个人评价思维惯性的影响,对于幼儿参与活动效果的评价存在片面性,导致评价中容易错过幼儿一些独特能力的发展。单一主体评价在角度、深度、视野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局限性,容易使幼儿忽略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打击了幼儿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
(三)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由于早期阅读活动包含阅读与书写两个复杂智力活动过程,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厚度积累,并由教师在活动中进行持续性、完整性观察幼儿在进行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过程性发展状况,才能比较准确判断幼儿动态发展状况,而这对许多承担事务性工作的带班班主任而言,显然无暇顾及,评价实践中难以做到关注个性差异。此外,阅读的过程不仅仅只是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还是一个可以体验情感,表达感受的过程。依靠简单的表格评价容易忽视幼儿除了词汇、知识等以外的情感、体验、思考的发展。
三、推进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的路径
深入推进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应从评价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中介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推进机制,提高活动评价的主动性、客观性、科学性、实效性。
(一)建立评价机制,增强评价意识
虽然人类行动并非总是在特定明确的意识引导下进行的,但行动本身也并非一种纯粹个体性质的东西,而是始终处于“虚拟秩序”的“规则”之下,这种“规则”存在于行动者的实践意识之内,依靠处于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行动者对它加以运用。[5]针对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评价意识缺乏问题,需要建立“行政—园所—教师”三位一体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为秩序用于规范及促进评价的开展,使活动评价成为例行性或常态化的行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评价机制的制度安排,在制度中明确指导、约束、规范、鞭策等要求,发挥引导、激励和推动作用。园所负责评价机制具体程序的制定、组织与实施,明确评价的主体、要素、频次、考核以及研究改进等。教师则在相关的制度安排与规范下开展早期阅读活动评价活动,负责活动准备、过程观察、行为记录、引导介入、分析评价、结果反馈等,并参与对评价机制框架的完善改进。在评价机制与评价意识的框架互动中,不断强化实践与认识,推动早期阅读活动评价实践的广泛开展。
(二)引入多元评价,提高评价客观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类有多种智力,不同的人所擅长的智力领域并不相同。学习者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真实世界并解释真实世界存在,其个体认知结构和外界的积极交互中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而这一交互则需要通过充分的活动与问题解决来实现。[6]幼儿的阅读学习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建构个体的主观世界,个体背景与经验的差异,对阅读的内容认知也会不同。对于幼儿早期阅读学习的效果评价而言,需要在实际活动和学习情境中,透过多主体、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优势与不足,容许幼儿采用差异化的方式展示其学习成效。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园所、教师以及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评价之中,可为阅读活动的开展和发展提供全新的切入点与实践路径,弥补单一主体评价客观性不足的缺陷,为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提供新的视野。
(三)优化评价方式,注重整体过程评价
传统的量表评价方式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无法完整评价整个活动过程。整体过程评价是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价值、成效、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评价有助于对园所、教师及幼儿在活动开展期间的功用发挥进行综合判断。学前教育无须面临考试和升学压力的特点,使其开展整体过程评价比义务教育领域有更加适应和宽松的环境。幼儿园在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时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对园所支持的评价。包括园所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设定、观念模式、情境创设、读物选择、规范指导、策略支持等。二是对幼儿参与活动所产生的成效评价。包括幼儿字词掌握情况、语言表达情况、兴趣培养情况、阅读愉悦体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情况等综合维度,以此了解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教育对幼儿阅读核心素质的提升程度。三是对教师实施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师个人阅读理念认知、阅读活动主题设置、阅读活动开展频次、阅读过程的指导情况等。[7]整体过程评价,有助于准确判断幼儿早期活动的增值效果。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启蒙化、生活化、游戏化、潜在化等特点。为做好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至少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评价的理念应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幼儿发展能力和阅读发展阶段。二是评价的规程更加具有柔性、适切、真挚,不宜过于生硬僵化复杂。三是评价的方式要更加温和、舒缓、巧妙,步调尽量与幼儿教育生活相吻合。四是评价成效应更加重视活动对幼儿的启蒙、能力、情感、态度的增值衡量。通过活动的“评价—反馈—改进”,进一步引导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2020-10-27.
[2]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 ht://ww moe. 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 143254 .html.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作者:陈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