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不仅有助于促进思考,锻炼逻辑思维,更有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基于此,教师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新课程的发展,体现了新型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展示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规律。另外,对学生的考核也加入了课外阅读相关题目,用五分的分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切都提醒教师必须努力抓好课外阅读整本书教学。
一、“新朋友”——从零开始了解
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较为分散,因此所选书目要符合其心理年龄,这样才能让他们代入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发现阅读的妙趣。[1]六年级所选的必读书目是高尔基的《童年》与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目的是用中外两个儿童形象让学生感受苦难生活中的希望与坚强。在第一节课上,教师首先要打开话题,引导学生对阅读书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看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如何,整体内容是什么,创作背景怎么样,以及需要代入怎样的视角。例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这本书生动地以孩童视角展示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与死亡的认知,以及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生生不息的坚强与希望。读这本书时,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期间的生活,然后才能将自己代入作品艰苦、陌生的环境之中,去细心品味小阿廖沙失去父亲后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人生。一本好书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打动人,能用故事梗概吸引人。上好第一节阅读课,让孩子们与书本交上朋友,在接下来的阅读里,他们就会细心感悟,深度品读。
二、“新方式”——让笔沙沙响起
仅仅用眼睛阅读是不够的,高效的阅读需要采用眼、手、心、脑结合的新方式,以此来凝聚学生心神,提高其阅读专注力。
(一)理清思路,牢记主要内容
读一本书,最基本的任务便是理清行文思路,•学术2022.5牢记书中的主要内容,能够复述其主要情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地建立人物或者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加强阅读记忆。[2]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使用箭头标记来建立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雨来游泳本领高→夜校读书→掩护爸爸夜归→掩护李大叔→与鬼子斗争→雨来机智脱险”。当然,学生也可以用更多创造性的方法来绘制思维导图,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读读写写,聚焦精彩片段
一本书中的精彩片段数不胜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吸取经验,并及时记录随阅读而来的灵感。批注式阅读是很有效的阅读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批注,记录下知识点与阅读感悟。例如,阅读《小英雄雨来》结尾章节时,“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这时教师就可让学生批注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这一手法有什么作用,与前文是否相互呼应。批注式阅读留下的不仅是对精彩片段的圈点勾画,也是学生自己的灵感与体会。学会批注,能够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有满满的收获。
(三)边看边想,思索疑难杂问
一本完整的课外书往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问,也会有疏漏、遗忘之处。为了保证阅读质量,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导读卡,在阅读之前就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每读一章就完成卡上的问题,然后总结这一章节的阅读内容。也可以提前查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完成阅读。例如在《童年》的阅读过程中,导读卡上的问题包括:“阿廖沙在新家最亲近的人是谁?为什么?”“阿廖沙为什么不喜欢外祖父?”“对于父亲的死,阿廖沙是怎样描述的?”导读卡能随时提醒学生如何阅读。一张卡就是一个小目标,完成目标,便能给予学生满满的成就感。
(四)预习复习,生活无处不阅读
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把学习任务分为三种,即学生课前学习的前置性内容、课堂学习的中置性内容、课后学习的后置性内容。学生利用前置性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能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以及难易程度,从而为课堂教学预热,教师也能清楚地得到学生基础学情的反馈,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偏重点。学生利用后置性内容进行课后复习与延伸思考,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延伸课后内容,从而扩大知识面。在阅读《小英雄雨来》之前,教师可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收集这本书的相关资料,例如作者管桦的生平事迹、本书的创作背景、本书诞生之后的小故事等。学生分享资料之后,教师再进行第一节课的介绍,由此加深学生对这本书所学知识的印象。课后,教师可留下一些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并在下次阅读课前检查复习成效,以此提醒学生在课下生活中融入阅读,督促学生每节课后自觉复习与预习。以上案例主要围绕阅读书目本身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意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素材,加深文化底蕴。
三、“新感悟”——使心渐渐贴近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意识萌芽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基于此,笔者决定通过引导、展示、沉浸三个步骤,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来进行读书分享,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引入话题,沉浸书本世界
小学生思维跳脱,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认真把握课前五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预热”快速沉浸到课堂之中。“预热”过程可以选用本学年的必读书目与课文内容挂钩,给学生一个精彩的过渡。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考虑到这是一篇抗日题材课文,主旨与《小英雄雨来》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谋而合,笔者于是请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内尽情分享自己阅读《小英雄雨来》时的收获。等学生分享完毕,笔者便顺势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同学们,除了小英雄雨来,大家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呢?你们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事迹。”这样的引入,既自然,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以上案例其实是一个课外拓展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学习正是如此,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片段的形式来导入。掌握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消除课堂疲劳,教学自然会有趣且高效。
(二)展示自我,分享自身收获
有效运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胆识,改变部分学生面对人群时胆怯、拘谨,表达时词不达意、缺乏条理,倾听时随意插话、人云亦云等问题。笔者经常利用课前五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对《童年》这本书的批注,或大胆分享自己喜欢的《童年》里的片段。朗读批注的学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台下的学生可以提出赞同或反对意见,面对同学们的意见,台上的学生要学会悉心接受,不要感到害羞或难过。分享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的学生要条理清晰、声音洪亮地为大家简要介绍片段内容,然后分享自己的感想,并大胆请台下的同学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自我展示机会在学校里是非常难得的,而这样的机会恰恰是学生们最需要的,也是最应该接受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巩固了阅读记忆,更提升了自信,为自己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创造氛围,洋溢阅读乐趣
生活中充满着美,它需要我们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小学生对于美天生敏感,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美感并逐步学会审美,使之能清晰地表达出对美的感觉。[3]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把“美”的氛围融入课堂。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在完成这首诗的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写景手法,比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样的描写与《小英雄雨来》中描写芦花村“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是否有相同之处?通过对比、揣摩,学生在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中逐渐融入审美氛围,对美的感知、分析、表达能力随之提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指导。教师应抓住机会,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利于学习的氛围,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拓展性的课外阅读能够锻炼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信息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能够初步培养其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拓展出富有深度的阅读能力。小学高年段是学生拓展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循循善诱,以学生为主体,指引他们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前进,使其阅读技能与人文情怀得到完善与发展。作为教师,更要重视语文课堂的引导式及互动式教学,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充分发扬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的精神,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生成新的知识和观念,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丁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10).
[2]冯洪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20(81).
[3]余建华.童年因阅读而丰富多彩——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J].新课程,2020(31).
《小学六年级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作者:林小寒